English

安娜·西格斯和她的《第七个十字架》

2000-11-2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仝保民 我有话说

●早在50年代初期,季羡林先生就把安娜·西格斯的几个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翻译成中文,介绍给我国读者。

记得70年代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时,为了拓宽阅读知识面,提高我的文学素养,绿原先生曾给我开列过一份阅读书目,其中便有《第七个十字架》。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德国当代文学作品,也是我第一次听说安娜·西格斯这个名字。当时,小说奇特而新颖的写作手法和书中紧张激烈、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,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,我不由得对该书的作者产生了一种仰之弥高的敬佩之情,从此,安娜·西格斯的名字便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。80年代中期,我曾责编过一本《安娜·西格斯中短篇小说选》,这本书虽然因故未能出版,但我却了解到,早在50年代初期季羡林先生就把安娜·西格斯的几个著名的中短篇小说翻译成中文,介绍给我国读者。1998年,我作为责任编辑在编发李士勋先生的《第七个十字架》新译本过程中,又读到了一些有关作者的资料,对安娜·西格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。

安娜·西格斯原名内蒂·赖林,1900年11月19日出生在美因河畔的美因茨一个艺术商人的家庭。1927年,内蒂·赖林以安娜·西格斯的笔名登上文坛,在《法兰克福日报》上以连载的方式发表了她最初的短篇小说《格鲁贝契》。1928年,她发表中篇小说《圣巴巴拉岛的渔民起义》,获得克莱斯特文学奖,从此一举成名。1932年发表长篇小说《战友们》,1933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《人头悬赏》。1933年1月31日希特勒上台,这两部小说被德国法西斯列为禁书焚烧,安娜·西格斯从此踏上流亡之路。她先是经瑞士到法国,隐居在巴黎。1941年,西格斯全家远洋漂泊,流亡到墨西哥。流亡期间,安娜·西格斯克服物质上的困难,顶住精神上的压力,密切关注着祖国人民的命运和世界革命的局势,积极投身到反法西斯的斗争去,努力创作,笔耕不辍,除了发表一系列短篇小说和文章外,还先后完成了《二月的道路》、《拯救》和《第七个十字架》三部长篇小说。

1980年发表的短篇小说《海地三女性》是她的封笔之作。1983年6月1日,这位德国20世纪最伟大的女小说家安娜·西格斯与世长辞。

安娜·西格斯一生获得过多种奖项和荣誉称号。她的作品分别在美国、法国、苏联和德国被拍成6部电影、13部电视剧和8部广播剧,并被布莱希特搬上过话剧舞台。1975年,前民主德国的建设出版社出版了她的14卷本文集;1977年,联邦德国的卢赫特汉德出版社出版了她的10卷本文集。

安娜·西格斯不仅是一个作家,而且还是一个勇敢的斗士。她的作品忠实地反映了德国社会的现实,尤其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,其作品像一颗颗重磅炸弹每每击中敌人的要害,对纳粹的无耻行径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鞭挞。她热爱自由,热爱真理,同情被压迫人民,积极参加捍卫世界和平的斗争,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。流亡归来之初,她也曾像布莱希特等作家那样,因不曾流亡到苏联而遇到过困难。在担任作家协会主席期间,她曾参与营救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。在逮捕出版人瓦尔特·严卡事件中,因为她没有公开表态,受到多方指责。事实上,她也曾经找过最高领导人,为严卡开脱。冷战时期,她在西德、甚至在她的故乡美因茨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物。西德文学评论界的“教皇”拉尼茨基也曾经公开批评过她。平心而论,长期担任作家协会主席的安娜·西格斯,她的一言一行、所作所为,不可能不受当时所处政治环境的影响和束缚,但从事实来看,她的头脑是清醒的,她的良心并没有泯灭,她始终在为《决定》、为《信任》而斗争着。文学评论家汉斯·迈耶尔曾对西格斯作过这样的评价:“谁要想评价安娜·西格斯,那他就必须把她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,要么全部接受,要么全部抛弃。她从未发生过变化。后来,她作为作家协会主席,允许了许多事情发生,但在另外的情况下,她又以不引人注目的、很独特的方式,阻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,她的态度,与20年代开始从事创作时,没有什么不同。”由此可见,是非曲直自有公论。

德国重新统一之后,“安娜·西格斯协会”于1991年10月5日在柏林宣布成立。来自原东、西德以及世界各地的学者、作家、教授、编辑和文学爱好者每年聚集在一起,召开一次年会,出版一本年鉴。柏林建设出版社再版了西格斯的全部著作。1994年,建设出版社又出版了一本资料丰富、图文并茂、客观真实、褒贬兼备的《安娜·西格斯画传》。该书出版后,立即受到读者和媒体的关注,并被《南德意志报》列为畅销书的榜首。现在,德国人正在重新阅读、重新了解、重新认识、重新评价安娜·西格斯,她的作品和人格魅力也在与日俱增。

《第七个十字架》是安娜·西格斯最优秀的作品。小说以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德国为背景,描写某集中营里七个囚犯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,打倒看守他们的党卫军,逃出了集中营的故事。作者通过七个逃犯的不同经历,尤其是海斯勒的成功出逃,将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现实以及德国各个阶层的人,将这个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亲情、友情、爱情、人情展示给世界,是一幅描绘德国现实的全景图。

关于这部小说,安娜·西格斯自己说:“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不久,开始写《第七个十字架》的。有两三章曾发表在《国际文学》杂志上。关于第七个十字架的事情,这也是本书最特殊、最富幻想色彩的内容,确实是真的。这是一个被监禁过的人对我讲的。在小说的结构方面,一部意大利的小说曾对我发生过影响。它就是马佐尼的《约婚夫妇》。德译本为《未婚夫妇》。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在西班牙送给我的,那可能属于最优秀的小说之一。当时我在考虑,怎样才能使关于第七个十字架的报道,从那些成百上千的恐怖报道中消失的文章里突现出来。那部意大利小说,把我引到这样一个地方,即这样一个事件可以变成一个契机,通过全体人民对这一事件的态度,来讲述整个社会的结构。马佐尼就是这样做的。”可以看出,马佐尼的《约婚夫妇》给了西格斯非常有益的启示,她不但借用了马佐尼的写作方法,而且做得比他更成功。因为,西格斯写作的背景更真实,写作的画面更广阔,写作目的更明确,写作的意义更深刻。

这部小说写于1937年,1939年在苏联《国际文学》杂志连载,后因“德苏互不侵犯条约”签定而中断,1942年在美国出英文版,继之在墨西哥出德文版,1944年拍成电影,1946年才终于在德国同德国读者见面。

这部被誉为“整个德国流亡文学惟一史诗般的小说”为安娜·西格斯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。它从产生到现在,已经经历了60年的历史检验,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它在20世纪的世界文学中,尤其是在反法西斯的文学中,占有一席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。到目前为止,这本书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,在全世界出版过60多种版本。安娜·西格斯的名字将和她的《第七个十字架》一样,永远在世界各国的读者中流传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梅长苏吃上外卖了,影视剧的降格?

[值班总编推荐] 《求是》杂志发表习近平总... ...

[值班总编推荐]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